Biaobiaoqi的博客

《Facebook效应》

| Comments

前两年风靡了一阵子的电影《社交网络》毕竟是电影,一种艺术的方式的表达。虽然无法完全的印证《Facebook 效应》一书中记载的正确性,但其细节足以给人启示。

电影中,主人公炫酷的人生经历能催生观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不少同学看后可能就会想着自己在寝室特立独行的捣鼓几下,也来做出个震惊世界的产品。且慢。细读本书,就会了解到,成功并非像电影中所描述的那么轻松愉快和力所能及。

以下是我的一些总结。

团队

先来看看扎克伯格的经历。

“他几乎赢得了在高中时期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和奖项,获奖科目中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是古典文学,还是击剑队队长和最有价值队员,能读写发育、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

“扎克伯格就读的飞利浦爱思特中学是一所精英云集的高中,哪里的学生能进入常春藤联盟的任何一所高等学府”

“扎克伯格不断创造出一些在网上运行的小程序,其中又一个能帮助他快速强记‘高古斯都时代的艺术’的考试内容”

“扎克伯格如今这样说,‘那一年我做了 12 个项目。当然,那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的‘,他说,大多数都是关于’发现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参照建立联系‘’”。

而之后的 TheFacebook,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发展为如今的 Facebook,它的想法来自于当时常春藤名校之间关于在线花名册、照片的需求以及对社交、分享的一直以来的思考,而非电影中几杯啤酒、几个小时的 facemesh。实际上,扎克伯格也并非孤注一掷。一直到 2004 年夏天之前,他还只是将飞速发展的 Facebook 当做自己经手的一个项目,以规避自己所投入中存在的风险,他同时又与另一个天才程序员合作了另外一个项目 wirehog,甚至为它成立了公司,直到试运行失败后才收手。

另外,扎克伯格的各路圈子的朋友中不乏 IT 界精英,他们有着高智商,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传奇的过往经历和远大理想。他们可能在中学时就已经写出影响行业圈的软件,可能有各行业经营公司的职业背景、经历,可能精通文史、商业哲学。记得以前被老师告知了一句话,“一个人的收入约等于最亲密的六个朋友的收入的平均值”。可能扎克伯格做不到这一点了,他会是最高的吧=。=

扎克伯格的性格

  • 冷静、不善公开与人对抗

成功者都是偏执的。扎克伯格不易动感情,热切他很少显露出情绪。这种表面平和的独特个人魅力,是他吸引人才投靠他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使人们对他恼火的一重要原因。

  • 扎克伯格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做出自己的结论

在 Facebook 发展到 06 年时,扎克伯格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但他似乎没有控制好这个变化。在前期为他招揽人才的罗宾说“公司高管们的士气正在跌落,流言满天飞,而马克没有对任何人说明真正发生着什么。管理团队几乎准备要把扎克伯格拉下马”。这引起了罗宾的不满。扎克伯格对待罗宾的指责时,并没有抵触,而是欣然接受。这种气魄是他对产品本身追求大过对虚荣的提现。他善于倾听,吸取意见。他顺利的转变了 CEO 的角色。

  • 理想远大,目标明确

他对 Facebook 的决策,从来都是为了让它在之后成为更伟大的产品,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利益。因此一直以来都排斥一般形式的广告。他也一直坚持着对公司的控制权,让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下。

  • 坚韧

大部分人会给自己设定里程碑,达到里程碑后,会稍作休息,从而获得征服感和满足感。扎克伯格不会。这大概是他的天赋吧。正常人就不要效仿了,反而会拖垮效率的。

产品的演变

Facebook 的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直特立独行。与此同时的互联网世界,在社交范围内的公司也是层出不穷,不乏竞争对手。但经过不断的产品迭代创新,Facebook 达到了目前的高度。

  • 1.图片分享

曾在 Facebook 上尝试 wirehog,一个多媒体分享工具,没有成功。之后,当发现用户对更换主页图片感兴趣后,Facebook 准备开发新的图片分享功能。而为了与挖掘出社交的能力,考虑到了以图片中的人名来设置标签,并相应的给标记的人发送消息通知。这是扎克伯格的理想中重要的一环,他以越来越广泛的理论来阐释了社交的意义。

  • 2.动态新闻

创造的是一种订阅朋友信息的方式,先例是 RSS(简易信息聚合)。

  • 3.开发注册到所有用户

经过对全社会开发注册和动态新闻的两件事情的领导之后,扎克伯格作为一个领袖的声望在 Facebook 腾云直上。

  • 4.应用平台。

成为其他应用程序在上面运行的软件平台是软件技术一行最为光荣的终极目标。Facebook 有着自传播力,这是平台的优势。

  • 5.定制式的广告系统

精准的广告。相比 Google 按需求搜索广告,Facebook 则是希望利用人际关系网,为用户产生需求,让用户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桑德伯格的到来,让 Facebook 建立起了合理的商业模式。

  • 6.翻译

利用用户产生翻译内容的自动化翻译工具。在世界扩张。

  • 7.Facebook 联谊会

授权其他网站调用 Facebook 的资料等

  • 8.twitter 迅速发展

twitter 迅速发展对 Facebook 形成了压力。Facebook 为此进行了改版。改版被不少用户反对,扎克伯格提出了公平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把用户视作公民。

  • 9.开放信息流 API。

Facebook 不怕流量因此被分流,他们希望 Facebook 成为一个基础架构。

初期发展

初期发展中,Facebook 的团队也会犯严重的错误,比如源代码被开放给所有用户,比如广告导引错误。但相信那种自由状态下的发展,是足够高效的。

马克安德森支持扎克伯格:“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是没有办法可以一直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更好的办法是,快速修正不可避免的错误决定。”

虽然王淮描述工程师文化时说道,需要重复两遍以上的事儿,Facebook 都会开发出工具去自动化的实现。个人推论,这更多的是在公司获得千万投资,开始扩招员工以后的事情。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即使是牛逼如扎克伯格、莫斯科为茨的人,也被快速发展的步伐所牵制。而当员工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有了足够多的人才后,才开始逐步形成了现在的 Facebook 的工程师文化。

市场

大学生市场是一块宝地。

大学生们不看电视,不看报纸,而他们将迎来第一张信用卡,第一个银行账户等等。名校更是拥有强大的号召力,优越感。早期 Facebook 发展时,没有对外开放,将各个学校一一增加到可注册用户范围内,用一种自己可以把控的节奏,维持了发展的平衡。避免了飞速发展带来的服务器端的巨大压力。

Facebook 的定位

社交需求的理论基础是馈赠型经济。更多介绍,参见《免费》中关于非货币市场章节描述

扎克伯格的梦想是赋予每个人权利,对于他自己来说,Facebook 能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给人们提供工具,让他们更好的交流。

Facebook 建立在一个激进的社会假说下,即认为现代社会在不可避免的逐步超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扎克伯格说“这个世界的透明程度将不会再允许一个人拥有双重身份。换句话说,即使你希望把私生活和职场分开,你也不可能做到,因为关于你的信息正在互联网和其他各个地方传播。”

Facebook 希望最终成为一个基础架构。Facebook 只是其用户集体行动的表征,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Facebook 上会发生什么完全取决于用户兴趣所在。但扎克伯格对无聊的应用感到失望,那确实很多用户的真实需求。

Facebook 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帮助人们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扎克伯格不希望人们太粘 Facebook,希望他们多花时间去找朋友,与他人交流互动。所以 Facebook 的界面是中性的,没有表现出态度

有管理学家如是评价“历史上只有两个基本方法去集中和扩散人们的才能,它们就是官阶体制市场。而在最近十年,增加了第三个——网络,他让我们能够协同工作对付一些棘手的问题,但也削弱了掌权者的力量,通常只有掌权者可以决定谁可以知道什么。”

Facebook vs Google:

  • Google 是针对于数据的,认为整合全世界的数据是最重要的事情,而 Facebook 是针对于人的。
  • Google 会收集到所有数据,而 Facebook 是在用户乐于分享的前提下,自己上传数据
  • Google:不作恶;Facebook :别因为赚钱而做差劲的事儿。

争议:

  • 在可靠的控制个人信息的愿望与不经意间的社会沟通之间,很可能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

  • Facebook 应该鼓励用户纰漏多少个人信息。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贯穿了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

  • 身份识别系统可能妨碍公民的自由。

  • Facebook 为何有权利拥有大家的真实身份。

  • 当 Facebook 打通了支付渠道,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银行不高兴了